快讯 | 华润接手彩电巨头康佳

人看过

2025-07-08

“我家第一台彩电是康佳的!” 这句承载着70、80、90后集体记忆的感叹,如今正面临着时代的转折。7月3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无条件批准中国华润有限公司收购康佳集

“我家第一台彩电是康佳的!” 这句承载着70、80、90后集体记忆的感叹,如今正面临着时代的转折。

7月3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无条件批准中国华润有限公司收购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案,标志着这家诞生于1980年的深圳“彩电一哥”正式易主。

从华侨城到华润,看似简单的股权划转背后,是央企专业化整合的时代浪潮,也是老牌家电企业在行业变局中寻求重生的缩影。这场跨越四十余年的企业命运转折,不仅关乎康佳自身的生死存亡,更折射出中国家电行业与国有资本改革的深层逻辑。


康佳易主:一场央企专业化整合的必然选择
 

康佳的控制权变更并非偶然,而是央企改革浪潮中专业化整合的典型案例。

从股权变动轨迹来看,这场交易以“无偿划转”为核心模式 —— 华侨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的 29.999997% 股份,全额转至华润旗下磐石润创与合贸公司,最终实现控股股东从华侨城到磐石润创的切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而最终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这一操作的底层逻辑,直指“优化资源配置”的改革目标。对华侨城而言,剥离康佳是聚焦主业的必然选择。

数据显示,康佳近年业绩持续承压: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37.73%至 111.15亿元,归母净亏损扩大至32.96 亿元,扣非净利润更是连续14年为负,累计亏损超19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65%。作为以文旅、地产为核心的央企,华侨城对家电制造业的资源倾斜能力有限,而康佳持续失血的业务已成为战略包袱。

对华润而言,接手康佳则是产业链布局的补充。

华润在大消费、科技及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与康佳的家电制造根基、半导体业务探索存在潜在协同。尽管康佳彩电业务辉煌不再,但品牌沉淀与制造经验仍具价值,其旗下康佳芯云在半导体封测领域的布局,更可与华润控股的长电科技形成产业联动—— 尽管目前存在同业竞争,但华润已承诺5年内解决这一问题,为整合预留了操作空间。


整合背后:家电老兵的重生机遇与行业变局信号
 

康佳易主华润,为这家老牌企业带来转型新变量。

短期来看,华润的资金与管理优势有望缓解康佳的经营压力:一方面,华润庞大的资本版图可支撑康佳半导体业务的持续投入,弥补其此前收购宏晶微电子未果的遗憾;另一方面,华润在消费渠道(如华润万家)、供应链管理上的经验,或能为康佳家电业务注入活力,尝试在存量市场中突围。

长期而言,此次整合折射出家电行业与央企改革的双重趋势。

在家电领域,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如Mini LED、OLED)与生态布局(如智能家居)构筑壁垒,老牌企业若缺乏资源支撑,极易被边缘化。康佳的案例证明,单一企业的转型尝试难以对抗行业周期,而依托央企平台的资源重组,或可成为传统制造业破局的路径之一。

在央企改革层面,这场交易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化整合”的方向:通过将资产划归至更具产业协同性的集团,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国有资本效率。华润与康佳的结合,既体现了“科技 + 消费”的跨界整合思路,也为其他陷入困境的老牌国企提供了参考 —— 在国资体系内寻找战略协同者,或许比单打独斗更能实现“涅槃重生”。

从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到如今的股权更迭,康佳的四十年历程是中国家电行业发展的缩影。华润的入主为康佳带来新的可能,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平衡家电业务止损与半导体业务投入、如何解决与长电科技的同业竞争、如何在华润体系内找到清晰的定位,都是亟待解答的问题。

这场整合的最终效果,或许需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来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康佳的故事不会止步于此—— 它既是一个时代记忆的延续,也是国有资本在市场化浪潮中探索最优解的实践。无论结局如何,这家老牌企业的转型之路,都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与央企改革的深化,留下深刻的行业启示。

关键字: 康佳  

热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