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2025年的松下,正在经历一场广受关注的战略反转。
5月,松下宣布全球裁员1万人,并对核心子公司进行拆分重组,将现有的五个内部公司重组为三家独立的事业公司,把家电与视听设备业务合并。
然而,仅仅4个月后的9月,松下又有了新动作。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在松下东京总部公开表示,松下正加码投资中国AI相关产业,9月将在上海开建新的电子材料工厂。
这一从“断腕瘦身”到“靶向输血”的转变,反映出松下在战略上的重新规划,也体现了传统制造业巨头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灵活调整。
1.2亿追投中国AI
松下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近日宣布,松下正加码投资中国AI相关产业,今年9月将在上海开建新电子材料工厂,2027年年初量产,占地1万平方米,主要生产AI服务器用的氮化铝陶瓷基板,精准聚焦于AI服务器散热这一关键需求。
从战略连贯性来看,松下此前已在广州、苏州进行了前瞻性布局。2023年9月投资7.9亿元的广州第四工厂投产,主产AI服务器用多层基板;2024年10月投资6亿元的苏州高新区新工厂开工,预计2026年6月投产,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加上此次上海工厂,松下在华与AI服务器相关的电子材料累计投资约15亿元,形成了从基板制造到材料研发的完整能力链。
这一投资决策背后有着严密的市场逻辑。AI服务器市场前景广阔,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8年其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24%。松下没有盲目追随行业热点去争夺芯片等热门领域,而是基于自身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技术积淀,选择发挥差异化优势。
公开数据显示,松下的多层基板、电容器等产品已占据全球AI服务器供应链15%的市场份额。虽然这一比例看似不高,但在技术门槛极高的AI基础设施领域,15%的市占率意味着其已成为上游关键环节的重要供应商。
松下采取的策略是聚焦AI基础设施领域的材料供应,做支撑AI世界的“隐形冠军”,而非追求成为AI应用明星。通过这种差异化策略,松下在AI服务器市场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绑定全球AI服务器厂商。
转型棋局下的多维落子
松下加速战略调整始于2024财年严峻的市场形势。
当年,其电视业务全球市占率滑落至1%,日本本土市场份额也仅剩9%,这一残酷的市场表现成为了松下战略调整的关键导火索。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5月松下宣布全球裁员1万人,并对核心子公司进行拆分重组,将原有的五个内部公司精简为三家独立事业公司,把家电与视听设备业务合并。这一系列举措既是为了降低转型成本,也是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无奈之举。
在业务重组的同时,松下在中国市场动作频频且布局深远。
中国是松下全球版图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支点,2024财年其中国业务规模占全球的24.4%,利润贡献率高达30%。基于这样的市场地位以及全球及中国生成式AI服务器的投资热潮,松下在中国持续加大投资力度。
与此同时,松下在中国市场的定位也在发生着积极转变。
2024年11月,松下控股社长楠见雄规就曾表示若逃离中国市场就意味着从全球退出,凸显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近年来,松下在中国东北亚地区业绩稳步增长,2024财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0%;2025财年第一季度(2025年4-6月),松下集团在华销售额同比增长3%,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6%。
本间哲朗介绍道:“在电子元器件和生产设备方面,由于生成式AI(人工智能)服务器的需求扩大,加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造船业表现强劲,使得(中国市场)过去15个月的业绩一直保持良好。”
而且,松下在中国市场的角色从“在中国,为中国”转向“在中国,为全球”,其在中国生产的与AI服务器相关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到西方市场,去年相关业务西方市场销售额同比大增133%。
除了在生产投资和市场定位上的举措,松下还积极加强内部AI应用。在上海,其IT开发公司接入多款大模型,东北亚地区举办AI应用竞赛,大连公司开发小模型,还计划向其他在华日企分享AI技术经验。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松下中国本土化创新步伐也在加速。6月16日,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携手ReGACY Innovation Group启动“下电器中国共创加速计划”,通过联合本土科创企业开发新业务,推动开放式创新成果落地,探索产业升级新机遇。
综合来看,松下的系列动作呈现明显的战略协同性。业务重组通过精简低效业务为转型“减负”,聚焦核心领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中国市场布局依托既有优势扩大投入,既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又通过出口导向开拓全球增量;内部AI应用则从技术层面为整体转型注入创新动能。
从万人裁员到业务重组,从组织变革到巨额投资,彰显出这家老牌跨国企业求新求变的决心。特别是在全球布局上,公司重仓押注中国市场的策略,将资源集中到最具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这种地缘战略的调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远见。
然而,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中国本土AI企业正在快速崛起,在算法研发、应用场景落地等方面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欧美工业自动化巨头也已在中国市场布局多年,根基深厚。松下能否在2027年新工厂量产时保持技术领先优势,能否真正实现“中国速度”的全球化复制,都将决定这场转型的最终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