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提起中国空调品牌,如今消费者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格力、美的、海尔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年轻一代甚至可能从未听说过"春兰"这个品牌。
然而时光倒流至上世纪90年代,春兰空调曾是中国空调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与华宝空调并称"南北双雄"。1994年,春兰空调年销量突破百万台,销售额高达53亿元,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惊人的40%,意味着当时每卖出三台空调就有一台是春兰品牌。
而如今,据2024年财报显示,春兰空调全年销量仅为1.9万台,这一数字仅为高峰期销量的不到2%,在全行业18977万台(数据来源:奥维云网)的总销量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市场主导者到边缘参与者,春兰空调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历程?
春兰股份(600854.SH)此前披露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197.99万元,同比大幅下降46.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9.97%。细究财报数据,春兰的两大主营业务均呈现明显萎缩态势。
空调业务方面,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269.45万元,同比下降13.91%,毛利率仅为0.35%,同比减少5.58个百分点。年报中披露,公司空调年销量1.9万台套,同比下降13.64%,库存量2.2万台套,同比下降35.29%。春兰坦言:"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不强,出货量下滑,委托生产的产品数量减少,产品销售以消化库存为主。"
与格力、美的等头部品牌相比,春兰空调的销售规模已然不在一个量级——去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空调业务收入就达到779.61亿元,是春兰全年空调收入的2384倍。
房地产业务的下滑更为剧烈,2024年实现收入2208.55万元,同比骤降75.38%,毛利率49.36%,同比减少6.06个百分点。
公司在年报中解释称:"房产销售下降幅度较大,与泰州地区房地产处于低位运行相符,短期内公司存量房去化不会有大的改观。"值得注意的是,公司16年前置入的土地资源已经开发完毕,目前仅有部分存量房在售,且没有参与土地竞拍的计划。
在两大主业双双萎缩的情况下,春兰股份仍能保持盈利,主要依赖投资收益支撑。财报显示,公司利润主要来源于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在持有期间取得的股利收入1.22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2455.80万元。
这部分收益主要来自对泰州电厂和龙源环保泰州公司的股权投资。其中,控股85%的子公司泰州星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150.80万元,净利润1338.94万元,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从财务结构来看,春兰股份现金流相对充裕,截至2024年底,公司货币资金高达11.49亿元,占总资产的46.82%,资产负债率仅为7.58%。
但这种"现金奶牛"状态难以持续,公司也在年报中提示风险:"随着国家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化,其盈利能力和分红水平可能会下降,将会影响到公司业绩。"
春兰空调的没落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莫过于盲目的多元化扩张。
1994年,春兰股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当时公司正处于巅峰状态,空调销售额53亿元,净利润6亿元,市场占有率高达40%。
然而,公司创始人陶建幸却做出了一个改变春兰命运的决定——他认为国内空调市场已经饱和,开始推动公司向多个领域扩张。1996年起,春兰先后涉足摩托车、汽车制造、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多个行业。
摩托车业务曾一度带来可观收益。1997年推出的春兰虎、春兰豹系列摩托车定位高端,每台售价5000元(当时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创下半年销售6万台、收入近10亿元的佳绩。但随着2001年禁摩令的出台和重庆摩托车企业的低价竞争,这项业务迅速萎缩。
汽车项目则更为坎坷。由于未能获得轿车生产资质,春兰转向卡车市场,2001年推出的春兰卡车凭借性价比获得一定市场份额。但随着行业向重型卡车发展,春兰的15吨级产品逐渐失去竞争力,最终于2004年将卡车业务转让给徐工科技。
在其他家电领域,春兰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与LG合资的电冰箱业务最终出售给LG,洗衣机和彩电等业务也未能打开市场。陶建幸曾希望将春兰打造成"中国的通用电气",甚至在2000年专程赴美向GE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取经,却得到了"多元化不取决于你的资产和年龄,取决于你的能力"的忠告。
多元化的失败严重拖累了空调主业。
2005年,春兰股份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空调销量75万台,被挤出行业前十。
2008年,因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暂停上市。为保住上市地位,春兰股份在2009年进行资产重组,置入泰州星威房地产公司60%股权和15.55万平方米土地,主营业务由空调转向房地产。
2016年,公司彻底停止空调自主生产,改为委托第三方生产。
如今的春兰股份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空调业务方面,委托生产的模式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销量持续下滑;房地产业务随着存量土地开发完毕,收入呈断崖式下跌。虽然投资收益目前还能维持公司盈利,但这种模式显然不可持续。
从财报数据看,公司并非没有翻盘的可能。截至2024年底,春兰股份手握11.49亿元现金,资产负债率不足8%,财务结构极为稳健。公司也在年报中表示:"应筑牢发展根基,跟踪战略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必要时采取举措,调整发展战略。"
但现实情况是,春兰似乎已经失去了再出发的勇气。
面对投资者的询问,公司明确表示"目前没有大额投资计划,满足经营需要之外的现金,主要以定期形式存放在国有大行"。这种保守态度与当年大胆多元化的春兰形成鲜明对比,或许正是多次失败经历带来的后遗症。
未来,春兰能否重拾创业初心,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一家上市公司的命运,也为所有企业提供了关于发展战略的深刻启示。